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各單位: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河源市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發展改革局反映。
河源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6月6日
河源市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
為進一步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服務能力,提升物流效率,促進物流業制造業融合創新發展,基本形成“運輸強基、體系支撐、數字賦能、產業協同”的物流降本體系,實現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力爭下降至13%左右的目標,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實施方案的通知》(粵府辦〔2025〕1號)精神,結合河源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重點任務
(一)強化綜合交通能級提升。推動廣州至河源高鐵規劃建設,推進河源至汕尾鐵路(龍汕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推動長深高速改擴建工程2025年內建成通車,推進河紫高速、連平武高速、河惠汕高速規劃建設,構建“五橫五縱二聯”高速公路網格局。推進東江河源至石龍航道擴能升級工程建設,加快河源港源城港區及江東新區港區前期工作,爭取推動河源港源城港區中儲糧碼頭2025年底前動工建設。推進國省道干線公路網建設,實現城區鎮中心鎮通二級公路。謀劃推進“四好農村路”2.0版建設,支撐服務“百千萬工程”。開展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工礦企業、產業園區、物流園區及糧食儲備庫鐵路專用線建設需求摸查。用好“兩新”政策,加快推進老舊營運船舶更新改造,2025年力爭完成老舊營運船舶拆解4艘。(市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局、農業農村局、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高公路貨運組織效率。指導網絡貨運平臺規范發展,鼓勵平臺型物流服務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擴大服務運營網絡。加強網絡貨運領域市場監管,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市交通運輸局、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建立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優化設置貨車通行區域、線路、時段要求,對不同類型新能源貨車、冷藏運輸車、藍牌貨車的城市通行給予便利,暢通末梢通行。不得針對貨運車輛車籍實施排他性區域限制措施。落實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政策。(市公安局、交通運輸局、城管綜合執法局、發展改革局、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培育多式聯運應用場景。鼓勵鐵路貨運、貨代等龍頭企業及平臺型企業積極向多式聯運經營人轉型。推廣“一單制”“一箱制”,鼓勵多式聯運經營人建設多式聯運運營平臺。探索海鐵聯運業務應用場景,推動“單一窗口+海鐵聯運”物流模式的多方協同合作。深入實施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推動提升相關企業的多式聯運市場運作能力。(市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局、財政局、商務局、政務和數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構建全域高效物流體系。著力打造龍川新城為區域現代貿易物流節點,形成輻射粵贛的物流集散中心。加大物流業招商,爭取京東、順豐等企業在我市設立中轉站、建設智慧物流園區。(市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局、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推動構建縣鄉村物流網絡,加快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推進電商物流服務聯通,2027年實現行政村物流服務覆蓋率95%以上。(市郵政管理局、商務局、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促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在嚴格落實客運安檢標準基礎上,推廣農村客運車輛代運郵件快件。(市交通運輸局、農業農村局、公安局、商務局、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快建設高速公路物流服務型特色服務區、助農興業服務區。培育冷藏保鮮專用運輸企業,推廣標準化冷藏車。(市交通運輸局、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縣域商業建設行動,持續完善縣域商貿物流設施。利用“社村”合作試點項目,探索“訂單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模式。做大互聯網“出村進城”供應鏈,培育壯大“河你有源”“萬綠河源”等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市商務局、農業農村局、國資委、供銷社、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進冷鏈物流建設運營。加快完善河源供銷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骨干網、農產品直供配送網,推進已運營冷鏈物流產業園、農產品區域配送子平臺提質增效。推動冷鏈資源下沉,重點面向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的重點鎮和中心村,持續擴大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的覆蓋面,推廣田頭預冷設備和氣調保鮮冷庫,引導農產品錯峰上市。(市農業農村局、供銷社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全過程管理,消除“斷鏈”隱患,減少生鮮農產品流通領域損耗。(市農業農村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促進即時配送有序發展。提升經營主體市場準入的便利條件,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企業跨縣區“一照多址”。(市市場監管局負責)鼓勵行業創新服務業態,探索自動配送車、無人機等新型配送模式,優化即時供給能力。(市發展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即時配送服務價格監管,規范市場價格秩序。督促即時配送平臺落實交通安全主體責任,加強對騎手的安全教育。(市市場監管局、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推動產業物流深度融合。建立制造業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對于物流服務的需求清單,推廣一體化、柔性化、智能化供應鏈解決方案,加快庫存周轉。引導重點制造業企業建立物流需求清單溝通機制。按照“一園一策、一企一策”思路,支持推動重大產業集群、產業園區建設時統籌布局配套綜合物流設施。開展快遞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等試點示范工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交通運輸局、市場監管局、國資委、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增強城市流通保供能力。優化升級大型商超等場所,推進大型商超標準化、規范化、數字化改造。(市商務局、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試點,培育示范鏈主企業。鼓勵鏈主企業發起成立物流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創新聯盟,打造一批產業物流融合品牌。(市發展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交通運輸局、商務局、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發展進出口環節物流。落實口岸收費公示制度,規范貨代收費項目。(市商務局、發展改革局、交通運輸局、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提升跨境貿易數字化水平,引導企業提升物流類單證無紙化水平。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壓縮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實施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布控查驗模式,對符合條件的進口商品實施“先放后檢”。保障生鮮、特殊、急需貨物實施24小時通關。引導企業開展跨境電商業務,鼓勵支持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RCEP等重點市場的關鍵節點布局海外倉。(河源海關、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推進物流數據開放互聯。依托廣東省物流地圖平臺,建立我市物流公共數據資源動態互聯接入省物流信息平臺機制,推動公路、水路、海關等部門和單位公共數據資源共享和開放互聯,支持各類經營主體數據對接,逐步實現多種運輸方式、多部門、多環節作業場景信息共享、操作同步、業務銜接、一站式服務。引導市場數據資源整合,實現交通物流企業與公路、港口等貨運樞紐之間數據信息互聯互通。配合開展全省物流統計調查。(市發展改革局、交通運輸局、政務和數據局、統計局、河源海關、市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提高物流發展生產力。支持相關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提高物流領域技術應用水平。支持寄遞企業推廣使用無人配送車輛,打造無人車末端配送等應用場景。挖掘我市低空物流配送應用場景發展潛力,推動無人機物流場景規模化應用落地。(市發展改革局、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交通運輸局、政務和數據局、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用好用足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政策,支持物流設施設備改造升級。支持符合條件的物流技術裝備申報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目錄》,支持相關研發制造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依法享受相關稅收優惠。(市發展改革局、科技局、交通運輸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國資委、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鼓勵物流園區向低碳化、綠色化轉型升級。開展綠色物流企業對標達標行動。引導市內短途貨運配送更多采用新能源貨車,推廣應用新能源貨車從事集疏運。(市發展改革局、交通運輸局、公安局、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促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標準化、減量化和可循環,推廣電商快遞原裝直發。鼓勵產品包裝和物流器具生產企業開展綠色制造品牌建設。(市郵政管理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鼓勵本地物流企業兼并重組,支持整合本地零擔貨運企業及運力、倉儲資源。(市交通運輸局、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探索開展物流服務標準化建設,推動流通領域基礎設施、載運工具、集裝設備、票證單據、作業規范等標準相互銜接和應用。(市商務局、發展改革局、交通運輸局、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強物流發展資源要素保障。各地在編制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時,統籌考慮物流企業發展用地需求。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允許物流倉儲用地和一類工業用地合理轉換。鼓勵采取差別化工業用地供應模式,支持以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等方式供應物流倉儲用地。(市自然資源局、發展改革局、交通運輸局、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強化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推動職業院校加強物流等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支持物流企業、行業協會、職業院校共同建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市教育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投融資政策支持。用足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資金渠道,支持重大物流項目建設。(市發展改革局、交通運輸局、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依托“粵信融”“粵信服”等平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交通物流行業“首貸”“信用貸”支持力度。用好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交通物流領域的支持力度。(市交通運輸局,人行河源市分行、河源金融監管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稅收政策支持。落實對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自有(包括自用和出租)或承租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減按所屬土地等級適用稅額標準的50%計征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落實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市財政局,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各地、各單位要加強協調聯動,強化責任擔當,積極開展行動,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扎實推進我市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取得實效。